大理市“三张网”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
2023-09-13 17:58:16 251阅读 发布地区:大理白族自治州

2021年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试点以来,大理市以洱海流域为重点,全面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张网”,扎实推进以“系统解析、精准防控、生态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新模式,打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的样板工程,在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交流研讨会上,“大理模式”受到充分肯定。

一、“三禁四推”构建农业面源“防控网”。一是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压减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实现趋零种植。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实现含氮磷化肥清零禁售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售禁用。二是着力推广“种养旅结合”,共流转土地15.65万亩,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9户、家庭农场438个、农民合作社1001个,认定现代农业庄园10个、休闲农业园区24个,逐步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列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三是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15.48万亩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关停搬迁洱海流域畜禽禁养区46个规模养殖场。四是深入推进“顺丰洱海模式”,依托顺丰公司对洱海流域畜禽粪便、餐厨垃圾、农作物秸秆、污水处理厂污泥、洱海水葫芦、洱海蓝藻藻泥等废弃物进行收集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年收集处理各类有机废弃物195万吨,生产有机肥80余万吨,探索出变废为宝的“顺丰洱海模式”。

二、“六纵七横”构建农业面源“监测网”。一是编制完成《洱海流域(大理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试点监测方案》,对流域基础数据收集与监测、污染源现状调查,以及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设、监测内容、监测点位布设、监测指标、监测频率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二是以古生片区为试点,围绕面源污染污染物排放—输移—入湖过程不清的问题,设六条面源污染产生过程纵线、七条污染负荷水质响应横线以及3个典型湿地效果评估监测单元的“六纵七横”监测网络,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流域尺度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三是对试点片区污染源精准解析,主要监测网涵盖村庄、农田、沟渠、湿地等单元对农田养分流失进行监测,主要监测农田氮磷、片区氮磷径流流失-输移-入湖等对村落面源污染监测与模拟,主要以典型地块暴雨冲刷和生活污水产排过程监测与模拟。初步揭示了面源污染对地表水质的影响,摸清主要农业源污染排放特征。

三、“点面结合”构建农业面源“评估网”。一是开展洱海流域农业面源负荷评估及优先治理区域清单创建,调查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模型所需的地形、土壤类型、气象及土地利用等基础数据,根据SWAT模型格式要求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二是系统梳理洱海流域水陆统筹关系,从洱海流域层面出发,依据产汇流关系,将陆域概化为196个子汇水单元,为面源污染模型建立奠定基础。三是划分流域污染控制一级分区,在整理总结前期洱海流域基础资料基础上,综合产汇流关系、行政区划、土地利用、养殖分布等因素,将洱海流域划分为10个一级控制单元,作为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单元。四是分析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的产排输特征,基于洱海流域现有污染源解析成果,以乡镇为单元,分析各乡镇污染物的入湖路径,初步测算出各乡镇污染物入湖削减系数。同时依托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项目,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研究方式,以洱海西岸坝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依托古生、大庄两个示范区的详细调研与观测数据,建立农业污染负荷评估、高风险识别及优先治理区域清单创建的技术方法,推广到西岸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