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把中药材作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点产业来推动。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云南道地药材品质优良,素有“药材宝库”的美誉。近年来,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药材高产低质、农残及重金属超标、产量失衡、连作障碍严重和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突出,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云南省广阔的林下空间资源,依托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林下中药材生产新技术,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让中药材回归山野林中,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仿野生种植,能有效提高中药材品质、保护耕地、促进林木生长,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对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森林资源丰富,林下空间广阔,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林下中药材的优越条件。据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报告,全省人工商品林(有林地)面积8000余万亩,历年退耕还林面积1600余万亩,可用于发展林下中药材。特别是大面积的核桃、澳洲坚果、油茶等经济林,应积极发展林下中药材,以药养林、以药促林。
为科学、规范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农经〔2020〕1753号)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10月19日)等文件精神,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编制了《云南省“十四五”林下中药材产业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品种与总体布局、重点任务、林地监管与生态监测评估、实施保障等。本规划是规范和引导全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形势
一、产业现状
二、优势和机遇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发展品种与总体布局
一、发展品种
二、总体布局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一、良种繁育
二、基地建设
三、产地加工
四、融合发展
五、主体培育
六、品牌打造
七、科技支撑
八、质量保障
九、服务平台
第五章 林地监管与生态监测评估
一、林地监管
二、生态监测评估
第六章 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争取财政投入
三、强化金融支持
四、加强政府服务
五、完善用地保障
六、加强人才培养
附录 名词解释
(一)中药材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15年末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000万亩,2020年达7800万亩,增长了56%;2015年末我国中药材产量为363.8万吨,2020年达472.29万吨,增长了29.8%。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
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900.7万亩,比2015年增加355万亩,增长65%;产量114.8万吨,比2015年增加53万吨,增长85%;实现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1195亿元,比2015年增加649亿元,增长119%,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全省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46万亩,其中,获得GAP认证基地面积近1万亩;绿色产品认证的基地面积2.3万亩;有机产品认证的基地面积12.7万亩。评审认定中药材省级基地24个。三七、天麻、滇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5种滇产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占全国中药材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云南省目前有龙陵紫皮石斛、玉龙滇重楼、马厂当归3个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昭通天麻、维西当归、文山三七等17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南铁皮石斛、芒市石斛、福贡云黄连等6个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2018年起,连续3年组织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药材”评选活动。“豹七”牌三七、“七丹”牌三七、“品斛堂”牌石斛、“高山生物”牌铁皮石斛等一批云南知名药材品牌逐步立足省内、走向全国。
在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中,林源药材(包括林下药材、木本药材等)是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森林面积广阔,林药资源丰富,林药产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云南多地积极开展林药栽培、加工和生产物提取,林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以红豆杉、银杏、黄柏、杜仲、肉桂、沉香、八角、葛根、厚朴等为代表的林药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据2020年统计数据,主要林药品种种植总面积达140万亩以上,产量10.8万吨,农业产值22.7亿元。
(二)林下中药材产业基本情况
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4〕39号),提出要大力发展包括林下中药材在内的林下经济产业。近年来,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研究取得突破,遵照药材品种生长发育自身规律,让药材回归山林中,推行“药效第一”的种植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由传统种植向林下有机种植换道加速的绿色发展道路。目前,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350万亩,其中:三七1万亩、天麻10万亩、滇黄精2万亩、云茯苓1万亩、丹参1万亩、石斛(铁皮石斛、紫皮石斛)2万亩、滇重楼1万亩、草果220万亩、砂仁72万亩、其他品种40万亩。产量32.7万吨,综合产值153亿元。
(三)中药材市场现状
在“健康中国”战略、供给侧改革、产业扶贫、道地药材产区建设等产业政策的驱动下,中药材产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战略地位逐步凸显。中药材国内市场总体趋稳,2015年国内中药材市场规模为400亿元,2019年为685亿元;中药饮片2015年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2019年达1960亿元。
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具有较好的国际认可度和国际市场。全球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产品,占世界总人口的53%。据海关数据统计表明,2019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量为20.1万吨,总金额11.3亿美元,相比2018年呈正增长。2020年国内新冠疫情控制得较好,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贡献给全球抗疫的“中国方案”之一,因此,助推了中药材的出口。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我国中药材出口量为13.19万吨,同比增长8.1%;出口金额为9.48亿美元,同比增长3%。中药材的海外需求及市场正在扩大。我国中药材主要出口市场较为稳定,主要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国家以及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东盟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将会促进中药材的出口。出口前10位的品种也较为稳定,以药食同源品种为主。2020年出口前10位的品种为肉桂、枸杞、人参、红枣、当归、黄芪、茯苓、半夏、西洋参、石斛。
中药材市场前景可观。优质中药材及药食同源品种的市场需求量将不断扩大,集约化产地加工和产地市场交易将更加活跃。中药材定制化生产、托管式仓储、供应链金融及中药材溯源等新兴业务模式将在各大产地扩大应用,鲜食中药材的冷链配送将逐步成为中药材流通的新增长点,不断涌现的中药材电商平台将为解决中药材从种植到流通提供新模式、新途径。
林下中药材重点品种市场情况分述如下:
1.三七。三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功效,是我国中药材的支柱品种,对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疗效显著。从供给侧看,云南是我国三七的主产区。2020年,中国三七种植面积约40万亩,总产量4万吨,其中,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39.45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8%以上,年产量3.59万吨,农业产值60.13亿元。从需求侧看,目前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450余个,制药企业1300多家;云南省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69个,涉及制药企业69家。云南三七产业综合产值约380亿元,全国三七产业综合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现阶段,三七的年需求量大约2~2.5万吨左右;年出口量大约300吨,出口国以日本为主。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已经把三七作为药收载,ISO国际标准已经制定,三七在美国、德国均有市场需求。综合供需市场分析,云南省当前三七市场供大于求,处在消化存量的过程。建立以三七安全、优质生产为目标的新型高端、高质量生产方式,是打破当前产业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2.天麻。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Bl. 的干燥块茎,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近年来研究发现,天麻在增智、健脑、延缓衰老、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等方面疗效显著。随着对天麻改善记忆、抗衰老以及对免疫系统作用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天麻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天麻是云南省道地药材和大品种中药材,也是云南省农业产值超10亿元的重要中药材品种之一,已经成为云南省生物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撑。昭通是全国品质最优良的天麻种植核心区和乌天麻的主产区,也是全国公认的天麻道地药材主产区,被誉为“天麻之都”、“中国乌天麻之乡”,其乌天麻个大、肥厚饱满、半透明、独具“酱瓜”形,品质优良,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久负盛誉,既是昭通天麻的代表,也是云南乃至中国天麻的代表。近年来,我国天麻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60万亩左右,年产鲜天麻约10万吨(折合干品约2万吨),云南省天麻种植面积近3年来稳定在9~10万亩,年产鲜天麻约1万吨,农业产值约30亿元。自20世纪以来,天麻需求量不断增加,20世纪50年代中期天麻年需求量约110吨,90年代突破1000吨,目前年需求2万吨以上。
天麻药品主要用于脑系疾病、儿科疾病、肢体经络等疾病的治疗,其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党参等9种试点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名单》(国卫食品函﹝2019﹞311号),天麻作为其中之一,可开展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为天麻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其在人类大健康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作为功能保健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以天麻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药品、保健品等健康产品市场将迎来蓬勃发展。
3.滇黄精。滇黄精是百合科黄精属植物,原产云南,其干燥根茎可加工制作传统中药黄精,是云南黄精药材的主要栽培品种。黄精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具有健脾益肾、补气养阴、增强免疫力、降血糖、抗菌消炎、强身之功效。从供给侧看,2020年,中国黄精药材植物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3.5万吨,云南省以滇黄精为主的黄精药材植物种植面积约10万亩,年采挖面积4万亩,年产量1.1万吨,农业产值6.6亿元。从需求侧看,制药用黄精年需求量约为1万吨,主要涉及100多种中成药;根据专家预测,国内用于保健食品消费的黄精用量大约为2~3万吨;近年来,黄精年出口量大约1万吨,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综合供需市场分析,市场需求逐年上升。
4.云茯苓。云茯苓即云南产的茯苓。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功效,是2018年国家首批公布的86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中唯一的真菌类物质。云茯苓源远流长、品质优良,以其多糖含量高达90%左右奠定了作为最好的制药原料和食用原料的基础,是最佳的膳食纤维补充物质之一。云南已经成为优质茯苓最重要、最大的道地产区,并逐步成为茯苓产出第一大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2020年,云南省茯苓种植面积6万余亩,产量3.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农业产值4亿元。
茯苓是重要的常用中药材,目前中医临床配方使用频度仅次于甘草,居第二位,有“十方九苓”之说,是近300种中成药、700余种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在化妆品中也有广泛应用。近些年茯苓每年国内实际使用量约达4万吨,出口40余个国家(地区)约1万吨,茯苓农业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并呈现市场需求稳定、稳步增长和价格上扬的态势。
5.石斛。石斛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铁皮石斛是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效。全世界有约1000个石斛品种,中国有74个种(2个变种),其中铁皮石斛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云南有石斛属植物58种和2个变种,是中国石斛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是中国石斛属植物地理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也是中药石斛的主要来源地和产地。大多数的石斛种是典型的附生植物,石斛回归山林,仿野生种植是生产高品质石斛药材的重要途径。
从供给侧看,2020年,中国石斛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量2.5万吨,其中,云南省石斛种植面积约8万亩,年采挖面积6万亩,年产量1万吨,农业产值12亿元。从需求侧看,制药用石斛年需求量约为0.5万吨,主要涉及10余种药品;根据专家预测,国内用于保健食品消费的石斛用量大约为2万吨;近年来,石斛年出口量大约0.5万吨,主要出口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综合供需市场分析,云南省每年石斛市场供应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因此,未来需要在石斛品质上下功夫,争取更多的国内外市场份额。云南森林面积大,发展林下仿野生石斛有机种植的条件十分优越,打造高品质的石斛(铁皮石斛、紫皮石斛)产品品牌是发展方向。
6.丹参。丹参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是重要大宗中药材,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从供给侧看,2020年,中国丹参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量12万吨,其中,云南省丹参种植面积约3.5万亩,年采挖面积3万亩,年产量1万吨,农业产值1.8亿元。从需求侧看,制药用丹参年需求量约为 10万吨,主要涉及30多种中成药。根据专家预测,国内用于保健食品消费的丹参用量大约为1万吨。综合供需市场分析,市场前景广阔。
7.滇重楼。重楼是百合科重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滇重楼和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功效。滇重楼是重楼药材的主要来源植物,全国重楼药材80%以上是滇重楼药材,云南省是滇重楼的原产区和主产区。滇重楼药材是云南白药、季胜德蛇药片、热毒清和宫血宁等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滇重楼提取物已被收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可作为化妆品生产原料。目前以滇重楼为原料的产品主要有中药饮片、中成药、日用品、化妆品。国内以重楼为主要原料的药品主要涉及262种中成药,83种重楼制剂,涉及生产药企107家。
滇重楼的人工种植历史仅有40多年,云南省是国内开展滇重楼栽培相关研究最早的地区。随着滇重楼人工种植技术日趋成熟,近几年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省种植面积占全国面积的80%以上。2020年云南省滇重楼种植面积接近18.3万亩,产量9945.6吨,农业产值达53.1亿元,约占全省中药材农业产值的12.35%。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楼药材的年需求量为3000吨左右,已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导致市场价格逐年下滑。但是,内服药和化妆品市场对于重楼药品品质的要求,是目前云南滇重楼大棚种植逐步转入林下种植的必然选择。
8.草果。草果是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具有燥湿温中、除痰截疟、健胃消食等功效。草果也是一种调味香料,能除腥气,增食欲,被人们誉为调味食品中的“五香之一”。云南省是草果主产区,马关县2001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草果之乡”称号,金平县也被称为“草果之乡”。
从供给侧看,2020年,中国草果种植面积约240万亩,总产量5.4万吨,其中,云南省草果种植面积220万亩,年采挖面积150万亩,年产量5万吨,农业产值22亿元。从需求侧看,制药用草果年需求量约为1万吨,主要涉及84种药品;根据专家预测,国内用于保健食品消费的草果用量大约为1万吨;近年来,草果年出口量大约1.5万吨,主要出口中亚、西亚国家。综合供需市场分析,云南省每年草果市场供应饱和或供大于求。因此,控制草果发展面积,提质增效,深化产品研发,开辟草果新用途将是未来草果的发展方向。
9.砂仁。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四大传统南药之一,且收录于200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卫法监发﹝2002﹞51号)。1963年,阳春砂从广东省引种至云南种植获得成功,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双版纳大面积推广种植,现云南已成为砂仁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80%以上。2020年,云南省砂仁种植面积72万亩,产量1.65万吨,农业产值15亿元。2020年,云南获得了“金平砂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砂仁是治疗和预防肠胃病、安胎的药材,相关医药和保健品产业产值达上百亿元。砂仁也是常用的辛香料,作为调味品大量应用在食品烹饪上。全国有355个中成药、1082个方剂、65个国产保健食品中用到砂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的成方制剂中有134个组方中含有砂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砂仁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年需求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500多吨,增加到近年的3000吨以上。
砂仁属于多年生、半阴生植物,适宜在北回归线附近及以南的热带、南亚热带气候区域的林下、林缘种植,不与粮食争耕地,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药材品种。云南砂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云南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根据药用植物生活型统计,超过 1/3的药用植物是阴生或者半阴生植物,37.62%的药用植物适合生长在林缘或者林下。一般来说,林地的土壤不仅有机质高,而且良好的保肥、保水功能非常适宜药用植物生长。 云南省适宜林下栽种的道地药材很多,比如砂仁、草果、石斛、天麻等。
2.种质资源丰富。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既是“植物王国”,又是“药物宝库”,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云南省有药用生物资源6559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6157种,居全国第一,为发展林下中药材提供了丰富、独特和优质的种质资源。
3.林地资源广阔。据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报告,云南林地面积4.24亿亩,森林面积3.74亿亩,森林覆盖率65.04% ,森林蓄积量20.67亿立方米,在已公布数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可供林下开发使用的人工商品林(有林地)面积8276.34万亩,其中:纯林和混交林5263.77万亩,乔木经济林2840.67万亩,竹林171.90万亩,为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广袤的森林和林地资源。
4.关键技术突破。林下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种植及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到2020年底,全省共收集林下中药材种质资源1000多份,通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林下中药材良种49个,涉及滇重楼、滇黄精、白及、三七、石斛、灯盏花、云木香、半夏、金银花、西南远志、粗茎秦艽、玛咖、薏米等13种,其中:审定6个,认定43个。通过审(认)定,林下中药材良种在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其中滇重楼、滇黄精、白及、石斛、灯盏花等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目前林下中药材良种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2014年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对三七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开发,在澜沧县开展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林下三七生产的重大科研成果和可持续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拥有开展三七、滇重楼等中药材种植的关键技术,总结出了可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示范推广模式。
5.中医药文化深厚。云南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各族人民群众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药材种植,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傣医药、彝医药、佤药、苗药等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云南传统医药,为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6.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4〕39号)。原省林业厅编制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包括林下中药材在内的林下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完善了林权流转、林业金融贷款、财政资金扶持等配套政策。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农经〔2020〕1753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七条措施》(云林发〔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