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期待研制出全世界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这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逸平一生的信念、不变的初心。他30岁被诊断为克罗恩病,切除了1米多小肠,在与病魔抗争的25年中,他承受了身体上巨大的痛苦,却始终没有放慢研发新药的步伐。
在今年4月的一天,疼痛再次袭来。与往常一样,他以为自己在沙发上靠一靠就会好,然而这一次他再也没能醒来。他甚至还来不及对他深爱的家人、亲密的同事和亲爱的学生打一声招呼,沙发前的茶几上,还留着他给自己治病的止痛针。
王逸平,他不是药神,是一位长期受病痛折磨却一直为“新药梦”而奋斗的“战士”,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这位年仅55岁的科学家,无怨无悔地将生命燃烧在中国新药研发的艰难征程中。他对于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创新为民的家国情怀,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丰碑上。
病魔难挡“新药梦”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而丹参作为中国的传统药用植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研究和药物研制,是王逸平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1992年,丹参多酚酸盐立项,1994年开展药理学研究。当时刚刚成为上海药物所最年轻课题组组长的王逸平,在无数次实验之后阐明了丹参乙酸镁及其多酚酸盐类化合物的综合药理作用,由此提出了以丹参乙酸镁为核心来研制丹参新制剂的创新设想。
在此后的10多年里,王逸平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提出了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制标准来研制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的方向。最终的临床使用证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2005年,丹参多酚酸盐获得新药证书并成功上市。他领衔研制的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多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然而,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平时喜欢讲些俏皮话、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被同事们叫做“开心果”的王逸平,几乎是在1993年开始丹参研究的同时,就患上了不治之症。
这种自身免疫疾病反复发作,无法治愈。当病痛来袭时,会产生腹部剧痛、便血,让人无力行动,甚至是昏迷。学医出身的王逸平非常清楚这种疾病只会不断恶化,他选择与病魔赛跑,希望能跑赢时间,加快推进手中正在研究的两个新药。他在办公室准备了药物和止痛针,当克罗恩病发作时,就自己打止痛针缓解症状。
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的研制成功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得到了诸多荣誉,还包括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杰出成就奖。
“王老师跟我们聊天时,从来不提他的成就,他的话题都着眼于现在或未来,比如我们现在做药到了哪一步,我们将来还要做些什么。”课题组成员赵晶说起了她眼中的王老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逸平淡泊名利,在巨大的成功面前从未停止过自己研究新药的步伐。
选择了新药研究,就是选择了与科学长跑。丹参多酚酸盐研究成功后,王逸平并没有停步。他还有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硫酸舒欣啶”的药理学研究在同步开展,该药的研发历时20多年。目前,该药物获得多国发明专利授权,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他领导团队构建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体系,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了50多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身许家国,毕生新药梦。口服药剂难以吸收是中外科学家一直在攻克的难题之一,就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向上海药物所丁健院士兴奋地说起研究有了新进展,可是他再也没能站在实验室内。
随着发病频率越来越高,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有同事劝他使用生物制剂。王逸平不肯,因为一旦生物制剂都无能为力时就再没有别的办法了,他选择加倍量服用激素药物。“现在正是科研的最好时间,我至少还能工作10年,想再做出两个新药。”王逸平对妻子说。
“逸平,假如有来生,我们还一起做同事,但希望你没有病痛的折磨;假如有来生,我们还一起做新药,让更多的病患解除病痛。”上海药物所所长、中科院院士蒋华良道出了同仁们的心声,“做科研就是要做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我想,治病救人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为民创新药 以身报家国
科技日报评论员
王逸平走后的7个月,学生和同事们对他的思念未曾消减,他的故事不仅永存在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更经人们自发传颂,走向了全中国。他在那些热爱科学的年轻人心中燃起了一团火,激励更多人成为像他一样的“斗士”,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坚持、再坚持,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怀家国、造福于民。
王逸平倒在他的办公室里。从30岁那年被查出无法治愈的顽疾,他已与病魔缠斗了25年。然而,身体上的痛苦并没能击垮他——他率领团队研发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多万患者受益。他构建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体系,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50余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直到去世时,他还有多个新药,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研究。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王逸平是我国科研工作者最杰出的代表。王逸平被周围人称为“斗士”,心系天下、科研报国的家国情怀贯穿他的一生。新药创制难是全世界公认的,我国的新药研发创制工作相对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研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新药,造福病患,是王逸平毕生的信念。正因为这一信念,他比谁都着急、比谁都拼命。
他本来学医,意识到我国药物研制的问题又投身新药创制,这一生他始终把个人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之中,把时间精力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王逸平走了,他的精神仍在。
我们钦佩他以顽强的意志品质与疾病抗争,与时间赛跑的奋斗精神。在25年的时间里,即便饱受病痛折磨,也从未有一日放弃科研,从未松懈为人民创新药的决心。
我们敬重他淡泊名利,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坚守。王逸平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鞠躬尽瘁为民做药的誓言,却不计回报不思名利,将荣誉和成绩归功于集体和团队。
我们感念他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造福了上千万的患者,为我国中医现代化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更要学习他献身新药创制,以自己在科研上的不懈努力报效国家的科学家情怀。
“家国天下”,往大了说是豪情万丈,往小了说是责任、担当,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是一份份工作、一股股微小的力量以及日复一日的坚守。
王逸平的事迹激励着他的同行在我国新药研发事业上取得新的突破;激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执着追求、矢志创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征程中作出应有贡献。
涓涓细流才能汇成江河,国家的富强需要更多“王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