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科技厅组织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题采访,近10家媒体走进企业、科研院所,了解我省在生物医药基础科研、临床医学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生物医药产业是云南省大力发展的8大重点产业之一。近年来,结合区位和资源优势,云南省大力强化科技创新,产生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成果:中国医科院医学生物所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和液体剂、昆药集团注射用血塞通100mg规格等3个品种获药品生产注册批件;沃森生物研发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预计年内上市销售,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获批上市的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白药集团痛舒胶囊获美国FDA批准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成为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第一个中国民族药……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云南省将实施重点项目,形成产业发展增量。同时,启动实施干细胞治疗技术和产品、疫苗等生物制药产品、生物合成等11个生物医药科技重大专项,以生物资源数字化、重大创新药物研发、特色中药(民族药)品种国际化等为重点,组织策划2020年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7年研发新药
为脑卒中病人争取更多治疗时间
昆药集团前身为昆明制药厂,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该厂开发出秋水仙碱、利血平等社会急需基本药品及药用物质,奠定了企业成为综合性制药企业的基础。利用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多年来,企业立足三七、天麻、青蒿“三颗草”,形成了三大植物药系列产品。三七系列产品中,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有显著疗效的络泰血塞通冻干粉针填补了国内天然药物冻干粉针制剂的空白;天麻系列中,治疗神经衰弱综合征的乙酰天麻素片是安全抗焦虑抑郁的首选用药;青蒿系列中,与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合作的“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已进入临床Ⅱ期。
这些科技成果得到了哪些应用?该公司研究院天然产物部部长龚云麒介绍,以药物KPCXM18为例,脑卒中是常见疾病,发生后,病人神经细胞会严重受损,如果坏死,则没办法继续治疗和再生。2011年,昆药集团研发人员发现某化合物可以保护神经免受损害,于是借助企业多年来在天然植物药、创新药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展开了临床前研究。
因为主要蕴含该化合物的植物为野生,过度开发会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基于此,研发人员在迪庆、丽江地区开展引种栽培,从原料制备工艺、制剂系统工艺等入手,建立了从药材到原料制剂的整个标准。同时,做了不同动物的病理模型,从药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出发,综合回答了“为什么选择该化合物、其有什么临床价值”等问题。经过7年多研发,最终该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与传统治疗脑卒中药物靶点单一相比,KPCXM18能进行多靶点治疗,契合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复杂、层级多的特点,将最佳治疗时间窗从3至4.5小时延长到8至14小时,降低了病人出血风险。
这样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在该公司历史上还有很多,依托云南省丰富的植物资源,企业先后开发了青蒿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系列及特色中药、特色民族药等40多个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天然植物药新产品,并承担了一系列科技项目。其中,2001年承担的蒿甲醚预防日本、曼式和埃及血吸虫病的应用及基础研究获当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研制的抗疟特效药复方蒿甲醚获欧洲发明人奖;2018年参与完成的“中药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疗创新
成果转化惠及患者
术前无菌操作模拟人、早产儿护理模型、腹腔手术模拟器、静配中心能自动运送药水的轨道小车……走进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称“昆医附二院”)中心实验室,记者看到不少科技含量十足的“装备”。自1952年成立以来,昆医附二院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转化了一项项关键科研技术。
理论研究如何产生社会效益?该院骨科一级主任医师解京明举了个例子。脊柱弯曲、畸形就是人们常说的“罗锅”,一般来说,先天或者后天疾病都可能导致该病发生。脊柱弯曲分为轻度和重度,弯曲角度大于90度的重度脊柱畸形不仅影响行走,还会压迫心、肺等内脏,严重的压迫神经,导致瘫痪。在二十世纪,由于没有可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医疗手段,该类患者只能“顺其自然”。看到其带来的危害,2004年,昆医附二院组成专家团队,研究创新了一种可以矫正重度脊柱畸形的方法,将弯曲的脊柱分为三段,在不破坏中间神经的前提下,重新把两头的脊柱拼起来,完成矫正。
听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有很大风险。首先是神经安全难以保证,稍有不注意,神经被破坏后患者将瘫痪,其次由于创面大,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难以控制。经过多次论证和试验,在减少出血量上,医护人员通过大量使用氨甲环酸,术中出血量比过去减少了70%。同时,利用神经松弛后对外力抵抗力大大增强的特点,保证了病人神经不受损。该矫正手术的成功,结束了国际上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的历史,让患者真正享受到了创新成果。目前,经过进一步改进,该手术时间从开始的13小时至15小时缩短到6小时至7小时,已累计完成手术300余例。
紧抓科技创新,昆医附二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科技项目实施力度,把更多科技成果应用于临床。其中,该院主持的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引进了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用脑深部电刺激等世界先进的神经调控手术方法,治疗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病。目前该技术处于云南领先、西南第二、全国前列水平,提升了云南省专科疾病的治疗水平。
昆医附二院副院长邓丹琪介绍,目前,医院正持续加强科研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在现有1000平方米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明年将投入近2000万元将其扩建至2000平方米,为全院医护人员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科研平台,让更多医疗创新成果惠及患者。
打造“中国制造”品牌
自主创新疫苗研制实现三个“全球首创”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部分由EV71病毒感染的患儿可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并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自2000年我国和亚洲地区多次大规模暴发流行该传染病后,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国际上都没有可以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疫苗。
200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下称“昆明所”)开始了肠道病毒EV71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的研发。近8年时间里,突破了疫苗二倍体细胞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瓶颈,建立了完善的生产工艺体系以及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体系,有效保证疫苗在儿童群体中使用的更高安全性。
2015年,EV71灭活疫苗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预防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的疫苗,也是唯一采用人源性细胞基质生产的EV71疫苗产品。经过测定,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保护性,预防由EV71引起的任何程度手足口病保护率达97.3%,有效降低EV71引起的包括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为彻底改变手足口病防控的被动局面提供了有效工具。
除EV71灭活疫苗的研发,围绕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需求,昆明所已建立了涵盖实验室研究、非临床研究、中试放大、临床研究、产业化生产及上市后再评价的全产业链上的自主创新疫苗研制体系,先后实现三个“全球首创”、两个“中国第一”的创新研发,拥有一批能够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研发成果。同时,基于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实力,昆明所具备较强的原创能力和创新活力,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疫苗产品梯队,涵盖了申请生产文号、开展临床研究、获得临床批件等阶段,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目前,昆明所正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盖茨基金会和国内外咨询机构的合作,推进创新疫苗申请WHO预认证的工作,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力争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打造“中国制造”疫苗产品品牌。
“神奇植物”
让滇产化妆品也有叫得响的品牌
2018年“双11”当天,一款昆明企业研发的护肤品仅24小时全网销售额便突破4亿元,和兰蔻、欧莱雅等国际化妆品品牌一起跻身天猫美妆类销量排名前十,让许多人认识了这个护肤品牌——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贝泰妮”)旗下品牌“薇诺娜”。作为一家聚焦医学护肤品类的企业,自2010年成立以来,贝泰妮就以研发为导向,用科技创新支撑企业的发展。
本地产护肤品如何与国际大牌媲美?贝泰妮董秘办主任钟巍介绍,近年来,受环境因素影响,敏感、皮炎湿疹等皮肤疾病发生率大幅上升。对此,贝泰妮集结皮肤学、植物学、生物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及国内外皮肤学专家,针对敏感、痤疮等12种中国人常见皮肤问题的发生原因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云南特有植物青刺果、马齿苋、滇重楼和滇山茶四种植物对光损伤性皮肤修复具有较好效果。如青刺果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酸性神经酰胺酶表达,增加神经酰胺含量,修复皮肤屏障;马齿苋中多糖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达到抗炎作用;滇重楼茎叶中的重楼茎叶皂苷等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具有抗痤疮棒状杆菌作用,功效与克林霉素相当;滇山茶枝叶中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通过抑制酪氨酸酶具有美白作用,进一步完善活性成分提取和功效研究,最终这些配方加入护肤品中,安全性和功效性得到认可。其中标志性产品舒敏保湿特护霜以青刺果油和马齿苋提取物为核心成分,主要针对高度敏感、不耐受等肌肤设计,已连续三年获得天猫美妆乳霜类销售冠军,并保持单日销售85万支的纪录。
目前,该公司每年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超过3%,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设计专利35项,并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云南省创新团队一等奖等。值得一提的是,薇诺娜品牌已通过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等多家国内著名三甲医院多中心功效性和安全性临床检验,是首个通过国际权威化妆品检测机构认证的中国医学护肤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