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的通知
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州市“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1月11日
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
“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二)机遇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任务
三、实施“一二三”行动
(一)推进“一县一业”
(二)做强现代种业
(三)拓展电商业态
(四)提升设施化水平
(五)提升有机化水平
(六)提升数字化水平
四、重大工程
(一)新型主体培育工程
(二)地理标志体系工程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四)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五)冷链物流支撑工程
(六)交易中心建设工程
(七)科技创新体系工程
(八)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工程
(九)产业发展示范工程
五、环境影响分析
(一)有利环境影响分析
(二)不良环境影响分析
(三)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
(二)完善政策保障
(三)创新投入机制
(四)强化宣传推介
前 言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期间,要求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大决策部署。全省上下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总体思路,落细落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6个方面系列举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驶入高速发展车道、绿色有机成为云南农业鲜明底色、品牌建设成为提质增效主抓手、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发展主力军、云南优质特色农产品广受市场追捧,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闯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云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为全省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强调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丰富全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更大贡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十四五”期间,云南将全力实施“一二三”行动,推进“一县一业”,聚焦种业、电商“两端”,深化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全面提升云南农业影响力和“云系”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全产业链重塑云南农业。
为明确“十四五”期间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措施,突出时代性、专业性、操作性,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以2020年数据为规划基期,其中,所引用的数据为国家统计数据、行业部门统计或典型调查数据。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2020年,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产业综合产值达6867亿元,2018年以来,年均增幅达16%。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10个重点产业农业产值4240.3亿元,比2015年增长59.6%,年均增幅为9.8%。
粮食产业,粮食播种面积6250.5万亩、粮食总产量1895.9万吨、粮食平均单产303.3公斤/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2位、14位,粮食产量、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茶叶产业,综合产值1001.4亿元,茶叶面积740万亩,总产量46.6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茶叶精深加工量35.7万吨,占总产量的70%以上。茶叶企业税收7亿元、全国第一,“10大名茶”企业缴纳税收占总额的60%以上。全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81.75万亩、有机产品认证数量1014个,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花卉产业,综合产值830.2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90.2万亩,鲜切花产量146.6亿支,鲜切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鲜切花中,玫瑰占全国的70%,康乃馨占全国的90%。斗南花卉市场交易量83亿支、交易额74.9亿元,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花卉交易中心。自主培育花卉新品种400余个、引进推广新品种600余个,均居全国第一。
蔬菜产业,综合产值1330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880万亩,产量2737.1万吨,“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优势充分发挥,云菜近70%商品外销,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居全国第二、西部省区第一。
水果产业,综合产值893亿元,水果在园面积1150万亩,产量1102万吨。以蓝莓、草莓、树莓为代表的小浆果类,以沃柑为代表的柑橘类,以昭通苹果为代表的温带水果,成为全国中高端果品的代表。卓莓、科思达等世界水果巨头纷纷落地云南,云南成为世界水果行业公认的“果业天堂”,水果是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第一大品类,出口额居全国第一。
坚果产业,综合产值450.6亿元,核桃种植面积4303万亩、产量148.6万吨;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353万亩、产量7.5万吨。核桃为全省种植面积第一大经济作物,居全球首位;澳洲坚果占世界种植面积的54%,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0%。
咖啡产业,综合产值311.4亿元,咖啡种植面积150万亩、产量13.1万吨,均占全国的95%以上。精品咖啡种植、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
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1195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900万亩、产量114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三七、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草果、云茯苓、砂仁、石斛、白及、美洲大蠊10个品种占全国市场供给量50%以上。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46万亩。草果、八角、砂仁、生姜、三七、红豆杉、龙胆、红花、重楼、木香、薏仁、续断、银杏、黄柏、黄精15个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
肉牛产业,综合产值856亿元,肉牛存栏810.4万头、出栏335.9万头、肉产量41万吨,肉牛存栏、出栏和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4位、第6位。
生猪产业,综合产值2315亿元,生猪存栏3120.4万头、出栏3453.2万头,均居全国第4位,肉产量291.3万吨,净调出生猪202万头,已成为全国生猪产业大省。
2.绿色有机引领高端发展。率先在茶产业上对绿色有机茶园和产品认证实施奖补,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认证机构落户云南,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三品一标”累计有效获证主体2213家、产品6257个,其中,有机产品累计有效获证主体953家、产品2723个,较2017年分别增316%、307%。2020年,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全国排名第3位,比2017年末前进5位;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全国排名第7位,比2017年末前进4位。
3.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大力强化精准招商,集中资源扶持优质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持续壮大。2020年,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900家,较2015年增20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9家,较2015年增13家;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357家,较2015年增44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95家,较2015年增39家。
4.品牌建设扎实稳步推进。斗南花卉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鲜切花风向标,“普洱茶”成为全国“最具品牌资源力”品牌。通过连续3年组织“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表彰活动,持续强化宣传推介和市场推广,培育了一批向全国进军的品牌集群。相继组建“10大名茶”品牌企业联盟、核桃水洗果联盟、云南辣椒产业联盟,探索品牌集群发展之路。
5.市场拓展能力不断增强。云南康乃馨、咖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普洱茶、中药材、坚果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蔬菜、水果、肉牛、生猪等产量居全国前列。2020年,云南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3.77亿元,同比增长38.34%。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下降的情况下,云南农产品出口额达360.7亿元,同比逆势增长8.9%。“十三五”期间,云南农产品出口额持续保持西部省区第一,充分彰显云南农业发展成效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6.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相继制定鼓励投资、绿色发展、加工提升、冷链物流、金融支持等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投资“绿色食品牌”的强大吸引力。开发“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重点企业服务平台,搭建政企互动的“连心桥”,平台已入驻招商引资重点企业152户,落地项目166个,涉及协议总投资1093亿元,实际落地金额172亿元。创新推出“一部手机云企贷”,在探索解决“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二)机遇挑战
1.发展机遇
健康消费趋势带来绿色云品全新机遇。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消费者对健康关注度空前提高,健康生活和健康消费趋势已成为时代潮流。在物流受阻、供应链失衡的不利大环境中,与传统大宗农产品普遍出现低价、滞销的局面相对比,绿色、健康、高端农产品需求呈现明显上升的态势。农产品新消费浪潮为云南彰显特色优质农业资源环境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探索农业越过中低端直接进入高端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消费环境和发展机遇。
新发展格局期待绿色云品全新作为。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绿色有机农产品消费每年呈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构建,国内外市场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空间将越来越大。云南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持续开拓国内外中高端市场,既是推进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云南担当。
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绿色云品全新市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逐步形成一体化大市场。目前,云南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中,东盟占60%以上。随着缔约国关税趋零,将更有利于云南蔬、果、茶、花等农产品进入东盟10国以及日、韩、澳、新等国家。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推进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特色农产品对外贸易和农业人才、科技、装备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提升云南农业国际影响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空间广阔。
生态文明建设释放绿色云品全新动能。云南作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重任,要求云南传统农业加快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国家对云南的这一重要定位和政策红利,将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释放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将成为云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基本载体。
2.面临挑战
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农田面积245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仅为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差、资源利用不足、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土地流转率仅为2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39户,仅占全国的2.5%。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屈指可数,产业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品牌增值胜势。
加工能力偏弱。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1.68: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2,农产品加工率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质量效益低等问题还很突出,产业融合发展任务艰巨。
科技创新滞后。主要经济作物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鲜切花、高端蔬菜种源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种猪生产性能不高、种源供应不足,宣和猪、滇陆猪、云岭牛、云上黑山羊和玉米、马铃薯等自主创新品种缺乏产业化推广,“卡脖子”问题突出。
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省际间产业同质竞争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大宗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倒挂,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对我省农业产业形成巨大挤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部分农产品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系列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锚定“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落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系列举措,全力实施“一二三”行动,推进“一县一业”,聚焦种业、电商“两端”,深化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全链条重塑云南农业,跳过中低端,直接进入高端行列,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推广绿色有机认证,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活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市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发挥政府统筹组织和协调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引领,规范市场行为。以优质产业资源和良好市场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坚持特色发展。立足云南丰富多样的光、热、水、土、气和物种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与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低端化、低效化发展,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品牌驱动。以质量为品牌内核,以绿色为品牌形象,以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登记、HACCP、GAP等认证认定为载体,打好“企业+基地+产品”组合拳,加快形成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集群发展态势,实现品牌带动、品牌增值。
——坚持三产融合。将生产向加工、流通、品牌、销售拓展,实现从田头到舌头纵向全链提升。融合乡村休闲体验、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推进业态横向融合发展。纵横结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
——坚持创新发展。以技术体系、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推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业态创新增长。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世界绿色食品重要生产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引领区。
——“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6万亿元以上,年均增幅12%左右。其中茶叶、花卉、蔬菜、水果、肉牛综合产值实现“5年翻番”,年均增幅15%左右。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
——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全国第一,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跃居全国前列。
——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00个、有全省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000个。
——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国家级重点企业实现倍增、达到80户。
——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到500亿元以上。
三、实施“一二三”行动
以实施“一二三”行动为主线,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快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
(一)推进“一县一业”。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全域推进,全链全面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一是抓示范创建。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为核心,抓好40个示范县创建和20个特色县培育,打造“一县一业”示范标杆。二是抓县县推进。组织全省示范县、特色县之外的69个县(市、区)选准主导产业,聚合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县县推进“一县一业”的良好态势。三是抓集群发展。在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基础上,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注重协同发力、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下大力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关联性、高盈利性、多层次性、多业态类型的优势产业带,建标准化产业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实现产业链条加长、产业功能增宽、产业层次提高、联农带农更紧。
(二)做强现代种业。全力推进种质资源保护、特色品种选育、适宜新品种引进和基地建设,打好种业翻身仗。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推进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加快农业种质资源场(区圃库)建设,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现特有、珍稀、濒危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遗传材料、水产种质资源规范保存总量达16万份以上。抓好特色品种选育。瞄准绿色优质水稻、抗晚疫病马铃薯、耐贮运果蔬、高端花卉、优质饲草和生猪、肉牛、肉羊、肉(蛋)鸡、虹鳟鱼、鲟鱼等高品质地方特色品种,开展种源技术联合攻关。到2025年,培育优质、高效、绿色的农作物新品种200个以上,力争培育畜禽新品种(配套系)3个以上、渔业新品种2个以上。抓好适宜新品种引进。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设,强化国外新品种规范化引进、快捷化检验检疫、高效化性能测试,实现花卉、蔬菜、水果、肉牛、生猪等适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快速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现代种业。抓好种业基地建设。围绕粮食安全和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遴选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制种基地。开展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遴选,推动畜禽良种快速扩繁体系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逐步实现符合建设条件的主要作物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到2025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60%。
(三)拓展电商业态。以推动产销高效对接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产品电商新业态,促进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各个环节中采购和销售的电子商务化。一是加强平台合作。加强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设云南旗舰店、特产馆,促进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提高线上销售比重。打造“一部手机云品荟”、中国社会扶贫网云南频道等本土销售平台,推动产地销售转型升级。二是建设直采直销基地。加快建设100个以上直采基地,扩大“基地直采直销”覆盖面。支持生产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等实时信息,发展基地直销。三是规范发展直播销售新业态。促进田间直播新业态健康发展,加强与直播团队、直播平台合作,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宣传推介云南农产品,积极策划“四季云南”直播活动,展示销售云南优质农产品。四是推广小包装。适应消费者年轻化、小家庭和配送便捷的需要,支持生产经营主体细分市场,开发适宜电商销售、运输便捷的小包装产品,让更多农产品上线销售。
(四)提升设施化水平。以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温室、自动化采收等生产设施为重点,做好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逐步走出“靠天吃饭”的发展现状。粮食产业重点推广机械化耕、播、收和加工设备。茶叶产业重点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化达标。花卉产业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主产区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面积达到30%以上,优质花产出比例提升至60%以上。蔬菜产业重点推广应用小包装净菜加工设施设备,小包装蔬菜比重达到30%以上。水果产业重点抓好采后处理,因地制宜布局建设20条左右标准化分拣线、10万立方米左右气调库。坚果产业重点推广核桃水洗果初加工,各主产区实现全覆盖。咖啡产业重点推广生态环保分选脱皮烘干设备,精品咖啡豆比重由5%提高到20%以上。中药材产业重点推广高效绿色种植设施和产地初加工设备,为大力发展中药饮片颗粒把好原料质量关。肉牛和生猪产业加快推广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饲养设施设备,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和质量,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0%。
(五)提升有机化水平。抓生产方式转变、抓绿色有机认证、抓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绿色有机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全面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积极应用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节能的生产模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农药化肥减量、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和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全面提升绿色有机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全力推动绿色有机认证。全面推进茶叶绿色有机发展,稳定存量、激励增量,努力实现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不断扩大有机茶园规模。推广茶叶绿色有机发展模式和支持政策,加快推进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产业绿色有机化发展。三是全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10大名品”、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质量追溯平台,汇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全流程追溯体系。加大获证产品抽检力度,及时查处不合格产品(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良好秩序。
(六)提升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建设农业资源一张图。整合农业环境、土壤、气象、种质资源和农业科研、技术等涉农信息,建设农业资源一张图,为资源与产业匹配提供数字化支撑。二是建设农业产业一张图。以“一库两平台”(产业发展数据库、管理平台、服务平台)为核心体系,开发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基地、产品品牌运用服务平台,满足生产、管理、消费不同群体需求。三是建设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以“云茶”“云花”“云菜”“云果”“云药”为重点,打造生产、管理、经营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四是探索推广数字化运用模式。围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各地、各类经营主体加强合作,探索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有效模式,以数字化创新驱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四、重大工程
(一)新型主体培育工程。以全产业链为支撑,内培外引相结合,培育一大批销售收入百亿级、十亿、亿级的龙头企业,每个产业、每个链条环节培育2至3个超大龙头,形成宝塔型企业结构。每年促成100个以上的重点招商项目签约、50个以上的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监测,普惠政策与精准扶持两手并重,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军力量。规范内部管理、健全组织机构、拓展经营范围,提升各地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引导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进一步健全“双绑”机制,将小农户引入大市场。到2025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00户以上,超5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户以上,超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5户以上,超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以上;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大幅提高,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县级以上示范社占比达到10%以上。
(二)地理标志体系工程。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机制,形成省、州(市)、县(市、区)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梳理全省有地域特色、有产业基础、有龙头支撑、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农产品,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宣传与推介,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继续组织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积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力争重点产业全覆盖。在茶叶、花卉、水果、咖啡、中药材、畜禽等产业上深入探索实践,弄清现状、挖掘潜力、探索路径,通过“地理标志+商标/版权+专利”协同运用和“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或有机产品”授权入市等方式,引入龙头、叠加政策、强化保护、注重宣传等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溢价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产业链高端公共品牌样板。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高省级配套资金、引导村集体和农民积极参与,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实现标准落得下去、资金筹得起来、作用发挥得好。进一步梳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一手抓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新建,一手抓已建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严守建设标准、严抓工程进度、严把工程质量,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措施,实现建一片成一片。全面推广应用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农田灌排条件,有重点的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化灌溉技术,全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绿色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推进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含提升改造),把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由26%提高到40%以上。
(四)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着眼于防治干旱、根治水患,重点实施水资源配置、防洪能力提升、河湖保护治理、数字水利四大类工程,下大力破解全省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历史难题和工程性缺水的瓶颈。坚持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构建以滇中引水为骨干、以大中小型水源工程为支撑、以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及水系连通工程为补充、以重大农业节水工程为先导的云南供水安全保障网。积极推进8件已列入国家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到2025年,新增蓄水库容23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亿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以上,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45%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2。
(五)冷链物流支撑工程。围绕保供给、减损耗、降成本、强产业、惠民生,推进生鲜农产品由产地端“最先一公里”至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是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以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为重点,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及清洗、分拣分级、包装等配套设施建设,从生产源头提升品质、降低损耗。二是集配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做好区域型仓储冷链集散中心建设,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集贸市场改造提升保鲜贮藏设施,推动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拓展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引导企业布局建设末端冷链配送设施,完善面向消费者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三是枢纽型冷链建设。鼓励支持冷链物流骨干企业参与枢纽型冷链建设,形成专业与综合相结合、基地与交易相贯通、生产与消费相连接的枢纽型冷链交易中心,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效应。四是智慧供应链建设。加强与主要目标市场和全国知名物流、电商平台的对接,积极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云南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实现生产到消费的最短链路和最优配置。到2025年,全省新增冷库容量达到300万立方米左右,库容总量达到800万立方米左右;新增田间地头移动式预冷设备1500台以上、移动冷库及冷藏车500辆以上,着力提升冷链物流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水平。
(六)交易中心建设工程。聚焦“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强化资源整合,新改扩建并重,按照一个类别、一个交易中心、一个价格指数、一个建设运营方案的思路,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云南特色大宗商品国际现货交易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现货交易、电子交易、公共信息、仓储、物流、结算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着力提升云南特色大宗商品的品牌竞争力、行业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积极推进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交易中心建设,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模式、金融服务创新方式、高效物流支撑体系,实现品牌效益更加明显、产业融合更加深入、供应链运作更加高效,力争形成特色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和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七)科技创新体系工程。通过打造科技平台、创新支撑机制、实施示范引领,形成产业发展的全新驱动。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建设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功能强、可持续的“绿色食品牌”现代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切实发挥云南绿色食品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中心作用,吸引世界级科研机构和团队为云南“绿色食品牌”提供技术攻关和智力支持。二是构建科技支撑机制。聚合省内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系统内部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资源力量,加强平台、人才、项目、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