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理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3-03-07 09:55:51 693阅读 发布地区:大理白族自治州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有关部门

《大理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228

(此件公开发布



大理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中医药的决策部署,推动大理州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大理州“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中医药事业得到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制定出台了《大理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理州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大理州贯彻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实施方案》《大理州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夯实了政策支撑。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州有13所公立中医医院、196所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其中,1所三级甲等、9所二级甲等、1所二级乙等、2所新建二级未定等公立中医医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3.4%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综合医院、92%的妇幼保健机构建有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


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理州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州市级),10个县市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县级)。12个县市中医医院基本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和急诊科急诊急救能力建设,贫困县二级中医医院均得到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州、县市中医医院均建成治未病科(中心)。建成7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省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个国家级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二级工作站、5个州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分别达84%88%


中医药人才建设不断加强。全州共培养国家级高层次中医药人才26名,省级中医药技术骨干49名,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骨干397名,黄帝内针技术骨干120名、学员796名,国家、省、州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285名。民间具有中医一技之长和确有专长人员通过国家考核113名。有云南省名中医19名、白州名中医60名、“苍洱霞光”中医人才6名。涌现出一批以李伯藩为代表的全国闻名的老中医先进典型。


中医药文化传播不断提速。发挥中医药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建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积极组织中医药学专家举办科学规范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讲座,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军营”活动。


中医药康养产业不断夯实。全州中药资源普查实现全覆盖,10家中药种植企业被认定为云南省“定制药园”,7个县被认定为“云药之乡”。开发了南涧无量药谷医养会所、普陀泉、大理地热国等一批以温泉药疗、康复理疗和中医治疗为特色的高端休疗旅居康养中心。大理州中医药以展示丰富的白族文化、独特的健康产品、专业的中医服务为特色,多次亮相南博会、昆交会等国际会展,与部分南亚、东南亚国家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


随着人民群众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中医药在健康大理建设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独特的作用,在养生养老、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我州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应急处置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中医药产业规模不大,迫切需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省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动力,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作用,推进全州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大理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一切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县市间中医药均衡发展,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中医药服务。


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完善政策和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拓展发展领域。积极将中医原创思维、中药资源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促进中医药体制与机制创新,助推中医药技术与产品创新,提升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


坚持统筹兼顾,坚定发展方向。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协作,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传承中医药核心理念,坚持中医药特色理论和技术方法,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支撑体系,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促进中医医院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健康大理”建设为总目标,着力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到“十四五”期末,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健康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中医药健康发展的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大力提升,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


——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以州中医医院为龙头,各县市中医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推动中医医疗机构晋级达标,培育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医、名科、名药”。推进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中西医协同协作力度,提高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救治水平,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优化。落实国家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质量,充实中医药人才总量。


——中医药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和传承,加强民族医药古籍保护挖掘,形成并推广一批地方流派学术思想、诊疗经验、特色技术。推动搭建中医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中医药理论和诊疗技术突破,推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推进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水平,推动中医药多业态融合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更加深入。中医药文化科普和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

2025

指标性质

1

中医医疗机构(个)

108

118

预期性

2

中医医院数(个)

18

20

预期性

3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0.76

0.85

预期性

4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41

0.62

预期性

5

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人)

0.16

0.79

预期性

6

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60

65

预期性

7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8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设置发热门诊的比例(%

-

100

约束性

9

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的比例(%

46

100

预期性

 10

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覆盖率(%

100

100

预期性

11

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

264

320

预期性

12

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13

二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

92

100

预期性

1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15

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22.5

27.55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中医药健康服务基础

1.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州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实施。以剑川县白族中医医院为依托,打造大理州白族中医医疗服务中心。到2025年,县市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科室的比例达到100%。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馆、中医门诊部、诊所。


2健全中医药基层服务网络。到2025年,实现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标准化中医馆,全面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1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中医室(中医阁)。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开展6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4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专栏1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支持州中医医院建设成为辐射滇西的区域中医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加快剑川县白族中医医院投入运营。

2.支持不少于15%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完成服务内涵建设;支持不少于1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室(中医阁)。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推进中医医院晋级达标。实施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12所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6所达到推荐标准,3所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继续开展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学科)2个,省级专科中心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2个,州级中医重点专科60个。支持建设32个省级特色专科(含3个省级中医临床医学分中心),做优做强我州中医效果明显的肛肠、针灸、推拿、骨伤、妇科等专科。

专栏2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1三级中医医院创建行动。支持宾川、祥云、弥渡县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鼓励其他符合条件的县市级中医医院晋升三级中医医院。

2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支持12所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试行)》,6所达到国家《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试行)》。

3支持建设32个省级特色专科(含3个省级中医临床医学分中心)。

2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将中医药纳入卫生应急网络建设,加强州中医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建设和急诊急救能力提升,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入院前急救体系。依托州中医医院建立州级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和中医疫病防治队。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应设置规范的发热门诊,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应设置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应急救治中的作用。

3加强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组织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4拓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能力。将州中医医院建成全州中医治未病中心及实用技能培训基地,力争建成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及实用技能培训基地,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6个以上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独立规范的治未病科室比例达100%

专栏3  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1将州中医医院建成全州中医治未病中心及实用技能培训基地,力争建成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及实用技能培训基地。

2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独立规范的治未病科室比例达100%

5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将州中医医院建成全州中医康复中心和中医康复示范基地;依托州中医医院,组建中医康复医联体。县市级中医医院100%设置规范的康复科,鼓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中医康复科室。推广一批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和中医康复诊疗方案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运用,推进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机构、进家庭,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6加强中西医协同协作。完善中西医临床协作长效机制,整合中西医优质资源,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推进多学科联合门诊、中医医师参与西医病房查房、成立联合病房等多种形式合作,构建中西医一体化服务模式。强化中医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及其他类别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到2025年,建成5个州级中西医协同协作中心,推广10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争取建成1个省级中西医协同协作基地。

专栏4  中西医协同发展项目

1建成5个州级中西医协同协作中心,推广10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2建成1个省级中西医协同协作基地。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强化院校教育。支持大理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大理护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增设中医药类专业,加强中医康复教师队伍和中医康复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实施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与健康大理相适应的人才。鼓励州中医医院建设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支持宾川县中医医院做好中医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工作。

2实施西学中人才培养工程。临床类别医师经省级卫生健康部门组织的西学中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提供包括中药饮片在内的中医药服务;符合条件的,可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允许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师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机构临床科室执业注册,开展与其执业范围相符的诊疗活动。允许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3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充分利用人才政策,加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并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财政经费支持。在有关重大人才工程评选中加大对中医药人才评选的支持力度。到2025年,力争遴选培养省级中医药领军人才1—2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3—6名、中医药后备人才20名。

4加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族民间特色技术传承发展。大力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方面技能人才。继续组织开展第二批“白州名中医”评选工作,到2025年共评选出100“白州名中医”。

5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继续开展好国家级、省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师带徒、传统医学师承工作。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鼓励支持名老中医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到2025年,在全州遴选出50名名中医开展师带徒工作,传承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

专栏5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1遴选培养省级中医药领军人才1—2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3—6名、中医药后备人才20名。

2开展第二批“白州名中医”评选工作,到2025年共评选出100名“白州名中医”。

3遴选出50名名中医开展师带徒工作,传承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

4鼓励州中医医院建设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支持宾川县中医医院做好中医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工作。

(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1加快中医药传承保护。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支持对中医传统知识和古籍文献进行数据库建设。对民族民间中医药古籍、古方、单验方及特色诊疗技术进行全面调查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建立民间中医药保护名录。挖掘民族民间中医药诊疗技术,支持依托传承人建立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传习馆和展示室。做好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整理,形成规范,传承推广。在州中医医院加挂“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医医院”的牌子,促进白族医药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2加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创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名中医工作室,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建立著名白族中医学家彭子益学术思想传承发展研究工作室,组织举办全国性彭子益学术思想论坛,永葆白族中医药薪火相传,开创新时代白族中医药改革发展新局面。

3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支持中医药科技研发,鼓励并引导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科研平台,开展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实施中医互联网医院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五)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苍山贝母等地方濒危珍稀中药材保护与利用,支持濒危珍稀中药材人工繁育和替代品研发利用。制定全州优势中药材目录,推进道地药材认定。

2推进道地药材种植。确定以滇重楼、滇黄精、白及、红花、云当归、丹参、附子、续断8种特色品种为重点发展品种,加快苍山贝母、紫金龙、马厂当归等地方优良、特色、乡土中药材良种培育。加强美洲大蠊等昆虫药系列产品和滇黄精等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建立10个优势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10个规范化示范种植养殖基地。推进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促进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

3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以健全标准、做大品种、做强企业、培育品牌为抓手,以大理特色中药材为重点,规范中药材种植,延伸现代中药产业链,拓宽中医药产品服务领域,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深度挖掘发展潜力,着力构筑集医疗健康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研发、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中药产业发展格局。

4强化中药安全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对药材饮片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禁用农药残留、真菌毒素以及内源性有毒成分的控制。开展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加强医疗机构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的监督管理。强化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警戒工作。

5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建立种植养殖、初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流通体系。加强对中药材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企业监管,规范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中药材包装及仓储管理。大力发展中药材“互联网+物流”,培育中药材物流龙头企业,着力构建区域性中药材采购、仓储、配送交易中心。

专栏6  中药产业提升项目

1加强苍山贝母等地方濒危珍稀中药材保护与利用,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和替代品研发利用。制定全州优势中药材目录,推进道地药材认定。

2加快苍山贝母、紫金龙、马厂当归等地方优良、特色、乡土中药材良种培育。加强美洲大蠊等昆虫药系列产品和滇黄精等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建立10个优势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10个规范化示范种植养殖基地。

(六)创新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1积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组织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评价和管理,指导各类机构根据规范和标准提供服务。推广太极拳、八段锦、导引等中医传统养生保健项目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在医疗机构和餐饮服务业中加强药膳推广应用开展“治未病”服务技术规范化研究不断丰富“治未病”服务手段支持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个性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2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到2025年,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的比例达到100%,鼓励各级中医医院开展老年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和康复护理,采取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等多种形式,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紧密联系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3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鼓励各县市充分利用大理丰富的旅游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展药浴、中药熏蒸、中医药文化体验、气功等养生保健项目,将中医药健康旅游融入养生养老和“治未病”中鼓励开发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将普陀泉、大理地热国打造成为以温泉药疗、康复理疗和中医治疗为特色的温泉疗养旅游产品。

(七)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合作

1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发科学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利用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中医药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支持中医药机构定期开展社会开放日活动,让群众参与体质辨识、针灸推拿、中药识别等体验活动。

2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推进多层次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大理留学,接受中医药短期培训、临床实习以及开展医疗体验、健康旅游等活动。利用大理州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扶持优秀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开办中医药服务机构,全面推进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不断把“白族中医药”推向世界。

(八)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等评价体系。贯彻落实省州名中医评选制度,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的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和各级名中医评选的主要评价内容。常态化开展三级和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

2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医院中医内涵服务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完善薪酬分配制度,落实国家“两个允许”要求。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健全质控网络体系,建设专业质控人才队伍,实施医疗质量动态管理。加强中医医院院感防控体系建设,筑牢院感防控基础。

3落实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开展调价触发评估,符合条件的及时调整价格。落实中药饮片加成政策,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中药饮片,以实际购进价格为基础,在顺加不超过25%的范围内,由医疗机构自行确定销售价格;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纳入中药饮片管理的中药配方颗粒,以实际购进价格为基础,在顺加不超过15%的范围内,由医疗机构自行确定销售价格;非饮片的中药严格按照实际购进金额“零差率”销售。按规定加成部分一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4促进中药院内制剂使用。支持以传统工艺备案的中药医疗机构制剂研发,对全州范围内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的市场调节价格机制,在报销比例、报销范围、报销价格等方面对中医药服务给予倾斜。经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院内中药制剂,按中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州县市中医药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合力。州、县市两级要充实中医药管理部门工作力量,落实好中医药管理的主体责任。

(二)强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与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投入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市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落实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专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投入政策。医保部门要在报销比例上予以倾斜,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设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范围,体现中医药临床价值。

(三)强化规划实施。各县市要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中医药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组织开展规划落实情况的动态评价,开展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增强规划执行的约束性,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四)营造良好氛围。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建设,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等活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中医药事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