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州直各有关部门:
《洱海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减量方案》《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学农药减量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方案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1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洱海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洱海流域涉及大理市、洱源县有种植业生产的16个乡镇(街道),国土三调过程数据耕地面积63.64万亩(其中大理市28.83万亩、洱源县34.81万亩),占流域国土面积的16.54%。202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35万亩,比2015年减少19.31万亩,减19.77%。其中:粮食作物46.05万亩(主要为水稻10.79万亩、玉米11.86万亩、蚕豆13.17万亩、马铃薯4.01万亩、麦类3.7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8.77%,比2015年减少21.43万亩,减31.75%;经济作物32.3万亩(主要为蔬菜15.41万亩、烤烟5.24万亩、水果6.95万亩、油菜1.6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1.23%,比2015年的30.19万亩增加2.12万亩,增7%,粮经比由2015年的69.08:30.92变为2020年的58.77:41.23。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减、增、链、绿、种”“五字诀”调“优”、调“好”、调“顺”、调“深”、调“细”种植业结构,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治引领,勇于担当。把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作为检验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革命性的态度和措施抓好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
2.重点突出,分类施策。大理市海西片区的耕地,严格管控蔬菜种植,重点发展绿色优质烟叶、水稻和油菜等作物;洱源县生态隔离带以外,推广绿色水稻、烤烟、豆类及油菜等作物种植。
3.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提升种植业结构调整水平。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4.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要求,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引导广大农民共同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形成全主体、全社会参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大格局,推动洱海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蔬菜、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只减不增”,其中蔬菜播种面积比2020年减少1.5万亩;水稻、豆类、油菜、烤烟等作物“只增不减”,其中水稻种植面积比2020年增加2万亩以上,烤烟种植面积比2020年增加1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7.89万亩以上,粮经比调整至60.93:39.07,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匹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三、重点工作
(一)聚焦“减”,调“优”结构。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坚持和践行“严管严控”策略,减少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按照洱海保护的要求调整种植结构,禁止种植大蒜,调减蔬菜播种面积,减少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到2025年,蔬菜、水果、地栽花卉、中药材播种面积分别控制在13.72万亩、6.31万亩、0.68万亩、1.17万亩以内,播种面积比2020年分别减1.5万亩、0.63万亩、0.01万亩、0.27万亩。(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二)紧扣“增”,调“好”结构。以大理市海西片区为重点,扩大水稻、烤烟两种作物种植面积,增大豆类、油菜两种作物种植规模。到2025年,洱海流域水稻、烤烟、豆类和油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79万亩、6.24万亩、15.86万亩和1.73万亩,分别比2020年增加2万亩、1万亩、0.37万亩和0.11万亩。(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三)立足“链”,调“顺”结构。以“水稻—豆类、水稻—油菜、烤烟—豆类、烤烟—油菜”等作物轮作及水旱轮作为抓手,注重上下茬作物的生态“链接”,2021年至2022年每年实施耕地轮作6万亩,2022年至2025年每年实施水旱轮作10万亩以上,促使种植业结构的系统要素更加有序,功能最大化更加顺畅通达。(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四)突出“绿”,调“深”结构。以提高绿色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为重点,以增强绿色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大力推广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绿色有机种植,以绿色为基础、有机为方向,建设一批绿色有机示范种植基地,新认证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主要农作物按绿色有机化模式种植。着力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2021-2025年新增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00个以上。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市场化推广运用与宣传引导,形成一批追溯典型和标杆企业。(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五)着眼“种”,调“细”结构。注重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突出优质高产高抗品种和多功能种植方式,从源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在品种结构上,水稻抗(耐)稻瘟病等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豆类抗(耐)锈病等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玉米抗(耐)灰斑病等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在种植方式上,主推大春水稻、烤烟、玉米与小春蚕豆、油菜等轮作模式。(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任务目标明确,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理市、洱源县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编制主要农作物种植规划布局图,确保种植业结构调整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乡镇(街道)、村组,确保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完善政策体系,发挥引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洱海流域农作物绿色有机种植所需资金纳入洱海保护治理专项资金予以统筹安排。认真落实《洱海流域绿色有机种植奖补方案》,对新获得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含有机转换期)认证证书、认证产品生产基地在洱海流域范围内、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按绿色产品每个证书3万元、有机产品每个证书5万元的标准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次性奖补;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每年每亩1200元、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每年每亩1600元的标准给予农业经营主体奖补。
(三)强化科技支撑,确保措施落地。州、县市农业农村、烟草等部门科技人员要重点开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培育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及创新成果示范以及农作物新品种引育试验、作物及品种区域布局和新技术模式研究与推广应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积极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全流域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
(四)加快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建设绿色有机化种植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鼓励发展地域相连、产业相同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流转、托管经营、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种植业适度规模发展。大理市严格落实《洱海海西片区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的意见》,加快海西片区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五)加强督导检查,落实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跟踪问效,推动工作落实。压实网格化责任,建立健全“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抓落实责任体系,按照县市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包村组、村组包农户的原则实施精准化管理。大理市、洱源县要按本方案要求抓好组织落实,结合本县市实际细化方案,推动洱海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
附件:1.洱海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责任清单
2.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任务清单
3.洱海流域粮食生产任务清单
4.洱海流域农作物种植正负面清单
附件1
洱海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责任清单
序号
|
重点工作
|
具体任务
|
牵头及责任单位
|
1
|
聚焦“减”,调“优”结构。
|
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坚持和践行“严管严控”策略,减少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优化种植业结构,禁止种植大蒜,大幅调减蔬菜播种面积,减少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到2025年,蔬菜、水果、地栽花卉、中药材播种面积分别控制在13.72万亩、6.31万亩、0.68万亩、1.17万亩以内,播种面积比2020年分别减1.5万亩、0.63万亩、0.01万亩、0.27万亩。
|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
2
|
紧扣“增”,调“好”结构。
|
坚持和践行“扩大增大”策略,扩大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以大理市海西片区为重点,扩大水稻、烤烟两种作物种植面积,增大豆类、油菜两种作物种植规模。到2025年,洱海流域水稻、烤烟、豆类和油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79万亩、6.24万亩、15.86万亩和1.73万亩,分别比2020年增加2万亩、1万亩、0.37万亩和0.11万亩。
|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
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
3
|
立足“链”,调“顺”结构。
|
以“水稻—豆类、水稻—油菜、烤烟—豆类、烤烟—油菜” 等作物轮作及水旱轮作为抓手,注重上下茬作物的生态“链接”,2021年至2022年每年实施耕地轮作6万亩,2022年至2025年每年实施水旱轮作10万亩以上,促使种植业结构的系统要素更加有序,功能最大化更加顺畅通达。
|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
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
序号
|
重点工作
|
具体任务
|
牵头及责任单位
|
4
|
突出“绿”,调“深”结构
|
以提高绿色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为重点,以增强绿色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大力推广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绿色有机种植,以绿色为基础、有机为方向,建设一批绿色有机示范种植基地,新认证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主要农作物按绿色有机化模式种植。着力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2021-2025年新增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00个以上。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市场化推广运用与宣传引导,形成一批追溯典型和标杆企业。
|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
5
|
着眼“种”,调“细”结构
|
注重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突出优质高产高抗品种和多功能种植方式,从源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在品种结构上,水稻抗(耐)稻瘟病等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豆类抗(耐)锈病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玉米抗(耐)灰斑病等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在种植方式上,主推大春水稻、烤烟、玉米与小春蚕豆、油菜等轮作模式。
|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
附件2
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任务清单
单位:亩
年份
|
农作物
播种面积
|
水稻
|
玉米
|
麦类
|
薯类
|
豆类
|
油菜
|
烤烟
|
蔬菜
|
地栽花卉
|
水果
|
中药材
|
其他
|
2020年
|
783515
|
107939
|
118629
|
38827
|
40145
|
154917
|
16171
|
52431
|
152179
|
6955
|
69470
|
14388
|
11464
|
2021年
|
790538
|
106750
|
133996
|
38473
|
37686
|
149621
|
13103
|
54461
|
149952
|
6875
|
69470
|
14990
|
15161
|
2022年
|
775016
|
112625
|
117359
|
38428
|
37641
|
152015
|
14314
|
54770
|
148282
|
6847
|
67868
|
14240
|
10627
|
2023年
|
777718
|
117514
|
116102
|
38628
|
38141
|
153968
|
15336
|
57213
|
144484
|
6844
|
66148
|
13490
|
9850
|
2024年
|
781054
|
122616
|
114859
|
38428
|
39241
|
155956
|
16236
|
59765
|
140784
|
6834
|
64548
|
12656
|
9131
|
2025年
|
785881
|
127939
|
113629
|
38428
|
40241
|
158618
|
17286
|
62431
|
137179
|
6812
|
63148
|
11706
|
8464
|
附件3
洱海流域粮食生产任务清单
单位:亩、吨
作物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
水稻
|
107939
|
64899
|
106750
|
64526
|
112625
|
65323
|
117514
|
68158
|
122616
|
71117
|
127939
|
74205
|
玉米
|
118629
|
64654
|
133995
|
72046
|
117359
|
63022
|
116102
|
62347
|
114859
|
61679
|
113629
|
61019
|
麦类
|
38827
|
15844
|
38473
|
14703
|
38428
|
14689
|
38628
|
14770
|
38428
|
14725
|
38428
|
14887
|
薯类
|
40145
|
18622
|
37686
|
16725
|
37641
|
16722
|
38141
|
16942
|
39241
|
17461
|
40241
|
17919
|
豆类
|
154917
|
42665
|
149621
|
41518
|
152015
|
42118
|
153968
|
42647
|
155956
|
43219
|
158618
|
43940
|
合计
|
460457
|
206684
|
466525
|
209518
|
458068
|
201874
|
464353
|
204864
|
471100
|
208201
|
478855
|
211970
|
附件4
洱海流域农作物种植正负面清单
一、洱海流域农作物种植正面清单
烤烟、水稻、蚕豆、大豆、油菜等作物。
二、农作物种植负面清单
限控蔬菜、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药材。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减量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洱海流域化肥减量,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合洱海保护治理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种植基本情况。洱海流域耕地面积63.64万亩(国土三调过程数据),占流域国土面积的16.54%。主要种植蚕豆、麦类、油菜、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烤烟、芸豆等作物。2020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3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6.05万亩(水稻10.79万亩、玉米11.86万亩、蚕豆13.17万亩、马铃薯4.01万亩、麦类3.74万亩),经济作物32.3万亩(蔬菜15.41万亩、烤烟5.24万亩、水果6.95万亩、油菜1.62万亩),粮经比为58.77:41.23。
(二)化肥施用量。2020年化肥施用量(折纯,下同)3774吨,主要为氧化钾,比2015年减少22706吨、减幅85.75%;平均亩用化肥4.82千克,比2015年减少21.7千克、减幅81.83%。有机肥总用量65.12万吨(其中商品有机肥用量7.92万吨,农家肥用量57.2万吨),超额完成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规定的“零增长”目标任务。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视察大理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目标,以优化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控制化肥施用量为着力点,以“提、精、替、改、引、管”“六字诀”为途径,深入开展洱海流域减肥增效行动,扛起扛牢洱海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大力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精准施肥、分类指导。在确保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以减少农田氮磷排放、保护洱海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土壤、不同作物制定施肥指标体系,实行分类指导,进行科学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2.有机肥替代、绿色引领。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围绕主要农作物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行绿色生态种植,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逐渐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
3.政府引导、综合施策。按照“农户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的开发应用。
4.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化肥减量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典型,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三)目标任务。到2025年,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施肥结构和施肥方式更加合理,科学施肥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明显。
——化肥施用量进一步减少:202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比2020年减少114吨、减3%。
——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2025年,有机肥全流域替代化肥全覆盖,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全覆盖。
——施肥强度进一步降低:2025年,每亩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比2020年降低3%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立足“提”,耕地质量提升全覆盖促减量。树立耕地可持续耕种理念,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改善耕地基础设施,增加化肥减量增效的前置要素。一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平整农田、肥沃土壤、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道路基础条件,有效遏制肥料“跑、冒、滴、漏”现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二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等措施,普遍提高耕地地力,力争到2025年,耕地质量等级逐步提升,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点7个,设立67个点位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提供技术支撑。(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二)聚焦“精”,施肥技术措施精准减量。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需肥特性、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增施有机肥,配合施用钾肥、中微量元素,进行平衡施肥,达到作物对养分的平衡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杜绝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一是每年采集化验土样580个,实现洱海流域取土化验全覆盖。二是开展主要农作物化肥减量试验。每年完成主要农作物化肥减量试验8组,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数据和依据,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指导全流域精准施肥全覆盖。(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三)狠抓“替”,有机肥全覆盖替代减量。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推广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改良培肥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耕地地力,以土壤内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配合施用钾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菌肥等,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养分。(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四)重视“改”,新技术全推广促减量。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一是推进肥料深施。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有机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改表施、撒施为深施,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二是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基肥、追肥施用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叶面喷施。四是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生物有机肥、有机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五是推广集成高效施肥技术。结合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五)注重“引”,示范培训全覆盖引导减量。通过减量示范区建设和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推广,调动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一是示范区建设全覆盖。每年建立10片有机肥+有机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为主的化肥减量示范区,每片不小于100亩。鼓励企业参与示范区建设,着重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有机水溶肥、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及水肥一体化等新型高效减肥增效技术,不断提高洱海流域施肥水平。二是耕地合理轮作全覆盖。小春季节重点扩大豆类、油菜等作物种植,大春季节重点扩大水稻、烤烟等作物种植,推进耕地用养结合。三是培训全覆盖。建立农技单位包乡镇、农技人员包村负责制,层层举办培训班,对乡镇、村组干部和农民代表进行培训,提高农技人员指导能力,每年开展农户培训1000人次以上;鼓励社会团体和农业相关企业下乡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六)强化“管”,监督管理全覆盖源头减量。强化肥料销售使用管理,完善施肥监测体系,实现源头减量。一是建立肥料施用监测体系。在洱海流域16个乡镇设立250个主要农作物肥料施用量调查点,每年定期开展肥料情况调查,定期汇总调查资料,定期分析、研究、预判施肥情况,为化肥减量增效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参考。二是规范肥料市场秩序。严格执行《洱海流域化肥销售管理办法》,严把生产和经营主体资格准入关,严禁未经注册登记开展经营流通,依法取缔无证经营,依法规范肥料生产和流通市场秩序。建立健全肥料购销台账制度。三是优化化肥减量社会环境。加强肥料市场监管,定期抽检肥料产品,着力实施检打联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肥料行为,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用上“放心肥”。四是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按照“谁生产、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落实肥料生产、销售、使用者履行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的主体责任和义务。(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压实责任。大理市和洱源县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制定化肥减量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重点项目清单、化肥减量示范区布局图和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布局图、取土点示意图等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深落细。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拓宽经费渠道。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化肥减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参与化肥减量行动。
(三)加强技术支撑。充分发挥科研单位技术优势,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方案,形成化肥减量的技术支撑体系。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采取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专家巡回指导等,提高技术到位率。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民和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化肥减量成效。
(四)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化肥减量增效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着力营造人人参与化肥减量的社会氛围,强化对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和经销商进行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学施肥水平。认真总结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典型,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五)加强督导检查。强化监督检查,压实网格化责任,建立健全“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抓落实责任体系,按照县市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包村组、村组包农户的原则实施精准化管理,确保化肥减量目标顺利实现。
附件:1.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减量计划表
2.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减量目标任务分解清单
附件1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减量计划表
年 度
|
使用折纯量(吨)
|
比2020年减(%)
|
2020年
|
3774
|
|
2021年
|
3736
|
1
|
2022年
|
3717
|
1.5
|
2023年
|
3698
|
2
|
2024年
|
3679
|
2.5
|
2025年
|
3660
|
3
|
附件2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肥减量目标任务分解清单
内容 |
取土化验(个)
|
化肥使用调查点(个)
|
耕地质量监测点(个)
|
化肥减量示范区(片)
|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
太和办事处
|
25
|
25
|
25
|
25
|
15
|
15
|
15
|
15
|
|
|
|
|
|
|
|
|
|
大理镇
|
33
|
33
|
33
|
33
|
15
|
15
|
15
|
15
|
|
|
|
|
|
|
|
|
|
凤仪镇
|
30
|
30
|
30
|
30
|
15
|
15
|
15
|
15
|
|
|
|
|
1
|
1
|
1
|
1
|
|
喜洲镇
|
33
|
33
|
33
|
33
|
20
|
20
|
20
|
2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海东镇
|
25
|
25
|
25
|
25
|
15
|
15
|
15
|
15
|
|
|
|
|
|
|
|
|
|
挖色镇
|
24
|
24
|
24
|
24
|
15
|
15
|
15
|
15
|
1
|
1
|
1
|
1
|
|
|
|
|
|
湾桥镇
|
33
|
33
|
33
|
33
|
15
|
15
|
15
|
15
|
|
|
|
|
1
|
1
|
1
|
1
|
|
银桥镇
|
24
|
24
|
24
|
24
|
15
|
15
|
15
|
15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双廊镇
|
6
|
6
|
6
|
6
|
7
|
7
|
7
|
7
|
|
|
|
|
|
|
|
|
|
上关镇
|
28
|
28
|
28
|
28
|
18
|
18
|
18
|
18
|
|
|
|
|
1
|
1
|
1
|
1
|
|
茈碧湖镇
|
78
|
78
|
78
|
78
|
18
|
18
|
18
|
18
|
|
|
|
|
1
|
|
1
|
|
|
邓川镇
|
12
|
12
|
12
|
12
|
6
|
6
|
6
|
6
|
|
|
|
|
|
1
|
|
1
|
|
右所镇
|
70
|
70
|
70
|
70
|
19
|
19
|
19
|
19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三营镇
|
72
|
72
|
72
|
72
|
25
|
25
|
25
|
25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凤羽
|
37
|
37
|
37
|
37
|
16
|
16
|
16
|
16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牛街
|
50
|
50
|
50
|
50
|
16
|
16
|
16
|
16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合计
|
580
|
580
|
580
|
580
|
250
|
250
|
250
|
250
|
7
|
7
|
7
|
7
|
10
|
10
|
10
|
10
|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学农药减量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洱海流域化学农药减量,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合洱海保护治理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种植基本情况。洱海流域耕地面积63.64万亩(国土三调过程数据),占流域面积的16.54%。主要种植蚕豆、麦类、油菜、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烤烟、芸豆等作物,202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3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6.05万亩(水稻10.79万亩、玉米11.86万亩、蚕豆13.17万亩、马铃薯4.01万亩、麦类3.74万亩),经济作物32.3万亩(蔬菜15.41万亩、烤烟5.24万亩、水果6.95万亩、油菜1.62万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种类以水稻稻飞虱、粘虫、稻瘟病、二化螟、蝗虫、恶苗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玉米螟、锈病、灰斑病,蚕豆锈病、褐斑病、蚜虫,马铃薯晚疫病,麦类白粉病、蚜虫等为主。
(二)病虫害发生情况。2020年,洱海流域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97.85万亩次,主要发生种类有水稻稻飞虱、粘虫、稻瘟病、二化螟、蝗虫、恶苗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玉米螟、锈病、灰斑病,蚕豆锈病、褐斑病、蚜虫,马铃薯晚疫病,麦类白粉病、蚜虫等。
(三)病虫害防治情况。2020年,洱海流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208.66万亩次。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46.01%,比2018年提升7.84个百分点;统防统治覆盖率50.39%,比2018年提升14.34个百分点。
(四)农药使用情况。2020年农药使用量(商品量,下同)109.515吨,比2015年减少208.485吨、减65.56%,超额完成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规定的“零增长”目标任务;其中,杀虫剂占41.49%、杀菌剂占39.7%、除草剂占18.7%。2020年每亩农作物化学农药使用量0.14公斤,比2015年减少0.185公斤,减56.92%。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视察大理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围绕“准、绿、替、精、统、管”的路径,以强化农药销售源头监管、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示范引领、提升绿色防控水平、扩大统防统治面积、提升科学用药水平为着力点,形成环境友好、生态兼容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推进化学农药减量,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减药与保产并重。着力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做到防效不降低、减药不减产,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坚持数量与质量统筹。着力推进全程绿色防控和科学安全用药,在保障农业生产数量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3.坚持生产与生态协调。着力减少农药对环境和有益生物的影响,在有效防控病虫害、保障生产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4.坚持节本与增效兼顾。着力优化防控技术,集成推广简便易行、成本适度、防治有效的技术模式,切实做到减药节本和增产增效的有机统一。
(三)目标任务。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生态兼容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农药使用品种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力争洱海流域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5%。
——病虫害绿色防控:不断优化防治技术措施,提高生物农药使用量,生物农药使用比重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全覆盖。
——病虫害统防统治:创新防治组织方式,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生产基地实现病虫害统防统治全覆盖。
——化学农药使用强度:每亩农作物播种面积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5%以上。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生产基地每亩农作物播种面积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降低10%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
立足“准”,适期防治减量。一是建设病虫害监测网络。认真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农业有害生物控制区域预警站作用,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根据流域农作物结构现状,病虫监测对象达到20种以上,建设11个病虫害监测网点,实施准确测报。二是加大病虫害监测频度。定点监测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系统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会商研判发生趋势,提升实时监测、持续追踪和早期预警等末端发现能力,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在监测和会商的基础上,提高监测预警的实效性和准确性,适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最佳时期防治,提高防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力争做到防早、防小。(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二)
追求“绿”,绿色防控减量。一是推广一批抗(耐)病虫品种。大力推广水稻、豆类、玉米和油菜抗(耐)病虫品种,源头控制减量。二是推广一批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集成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作物结构优化、健康种苗培育、轮作倒茬等生态调控技术,光诱、色诱、性诱、食诱等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及生物农药应用等生物防控技术,预防控制病虫害发生,力争少用药。到2025年,流域内累计安装3600盏杀虫灯,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每年实施绿色防控50万亩次。三是建设一批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在流域内每年建设一批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因地制宜推广种子处理、诱导抗剂、释放天敌和“四诱”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帮助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提升农产品质量。2021年至2025年每年在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0.8万亩以上。四是培养一批绿色防控技术骨干。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乡镇农技机构为重点,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带动农民科学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和防治效果。五是大力宣传绿色防控技术。印制一批绿色防控宣传资料,全方位宣传绿色防控理念和技术,宣传绿色防控相关知识、显著成效和主要经验,宣传采用绿色防控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让各方了解、支持绿色防控工作,为农药减量提供广泛的舆论支持。(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专卖局;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三)
重视“替”,高效用药减量。一是推广生物农药,以替代化学农药。针对流域主要病虫害,开展生物农药筛选试验,推广除虫菊、印楝素、金龟子绿僵菌、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用于病虫害的防治。二是推广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以替代高毒高风险农药。开展高效低风险农药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应用,指导农民科学采用种子、土壤、秧苗处理等预防措施,减少中后期农药施用次数。三是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以替代落后低效植保机械。因地制宜推广无人植保机、自带风幕防飘移喷杆喷雾机等现代植保机械和新型高效喷头、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以及水基化、纳米化农药制剂,逐步淘汰雾化效果差、防治效果弱、作业效率低的药械,减少药械“跑、冒、滴、漏”以及飘移流失,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四是适时开展高效应急防控,以替代低效应急防控。针对突发性、爆发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开展应急防控,组织开展无人机作业,选用飞防专用药剂,开展低空低量喷雾,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专卖局;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四)
注重“精”,科学用药减量。一是开展洱海流域农药使用量监测调查,掌握农药使用现状,为精准用药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区域布局,每年在洱海流域16个乡镇(街道)设立250个农药使用量调查点,开展农药使用量调查,掌握用药情况,为洱海流域化学农药减量提供准确的定量化决策数据。二是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提高农药使用水平,精准科学施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职业农民、农药经营单位、基层植保技术人员以及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中的植保无人机飞手为重点培训对象,每年培训12期900人次,指导种植主体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学会配方选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等技术,避免乱用药;培训种植主体根据病虫害监测预报,掌握达标防治、适期用药等科学技术,避免多用药;引导种植主体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三是开展农药风险监测,掌握农药风险动态。在用药量较大、靠近入湖河道区域建立农药风险监测点,适时采集农排水、土壤和农产品等样品,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掌握农药使用和残留风险。(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五)
突出“统”,规模防治减量。一是发展统防统治服务组织。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技术过硬、服务规范、作业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其围绕主要作物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着力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打药贵”“乱打药”等问题。二是提升统防统治服务能力。发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和农机购置补贴的引导作用,支持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装备现代植保机械,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集成示范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规模化实施、规范化作业。三是创新统防统治服务方式。推广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种形式的统防统治,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在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以及新型植保机械、精准高效施药等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农药减量各项措施落实落地。(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公司;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六)
强化“管”,规范源头减量。一是强化农药监管执法工作。认真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强化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经营销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者用上“放心药”,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严禁销售限制使用农药。制定《洱海流域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办法》,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药、限制使用农药(杀鼠剂除外),实行“零容忍”监管措施,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三是严格执行经营台账制度。把农药经营户电子台账管理纳入日常农药执法检查范围,督促农药经营者规范建立销售台账,如实记录上传农药采购、销售信息,并将台账档案保存2年以上,对不执行农药采购、销售台账制度等行为进行依法严肃处理,防止经营者误导诱导农业生产者错误使用农药。四是严格落实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制度。按照“谁生产、谁经营、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烟草专卖局;责任单位: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担当。开展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保护洱海“母亲湖”,是全社会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大理市和洱源县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制定化学农药减量任务清单、重点项目清单、农药使用调查点布局图、绿色防控示范区布局图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示范点布局图,确保各项工作落深落细。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参与化学农药减量工作,大力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三)强化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研、教育、推广机构、药械生产企业的技术、产品和信息优势,开展协作攻关,研究、集成一批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民和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服务,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提升防治成效。
(四)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的科学普及和舆论宣传,着力营造人人参与化学农药减量的社会氛围,强化对农民、农业技术人员、经销商进行技术培训,重点提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学用药水平。认真总结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典型,相互交流,大力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五)严格督导检查。强化监督检查,压实网格化责任,建立健全“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抓落实责任体系,按照县市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包村组、村组包农户的原则实施精准化管理,确保农药减量化目标顺利实现。
附件1
洱海流域“十四五”化学农药减量计划
年 度
|
使用商品量(吨)
|
比2020年减(%)
|
2020年
|
109.515
|
—
|
2021年
|
108.42
|
1
|
2022年
|
107.32
|
2
|
2023年
|
106.23
|
3
|
2024年
|
105.13
|
4
|
2025年
|
104.04
|
5
|
附件2